当前位置:
【问答解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时间:2025-03-12   |  浏览次数:次   |  收藏

2025年2月27日,麻栗坡县委副书记、县长肖昌菊代表县人民政府向麻栗坡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问:2024年做了哪些工作?

答:一是“三个优势经济”持续壮大。“落地加工”产业园建成标准化厂房9万平方米,引进13户企业入驻,实现产值2.27亿元。完成进出口货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0.03%,园区工业总产值达21.28亿元、同比增长34.1%。全年出入境人数突破50万大关,接待游客301.35万人次、同比增长5%,旅游总花费32.61亿元、同比增长5.02%。新型共享储能纳入省级首批试点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开发利用风能、光伏30万千瓦,完成规模以上电力行业产值4.6亿元,同比增长41.8%。

二是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投资7.82亿元的国际货场历时3年半建成并提前投入运营,天保口岸货运日吞吐能力大幅提升至1500辆次。重组麻栗坡城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完成天保农场公司改革,县属国企资产总额达59.3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39.41%。招商引资项目落地10个,到位资金9.49亿元。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投入财政、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等资金2.6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129个,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29个。““老山茶”在北京成功发布区域品牌标准,“铁厂腊肉”获得SC认证,“麻栗坡白茶”“麻栗坡腊肉”“杨万砂糖橘”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实现农业产值6.99亿元。农村供水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2个三年行动惠及群众14.3万人,新增灌区900亩。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9.2%。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四是绿色发展底色更加明亮。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国控、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1个、州级生态文明村93个,董干镇和谐社区等18个村(社区)获评为第四批“省级森林乡村”。建成绿美公路390公里、省级绿美村庄4个、州级绿美村庄160个。

五是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民生事业支出比例达84.9%。完成81个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74.25%,药品耗材集采减轻群众负担441.53万元。发放创业贷款3858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433人,服务带动就近就业3000余人。发放低保金9357万元、临时救助金503.44万元,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7277.46万元。

六是和谐稳定局面全面巩固。构建“三圈两层一网”边境防控新模式,打造“安全稳定+开放有序”强边固防3.0版。推进基层风险隐患治理,优化调整全科网格6264个,90%以上村寨实现“零发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列全州第2全省第7。整改流出耕地1万余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万亩,完成粮食播种49.3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1.23万吨,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问: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答:企业培育壮大有待加强,有效投资、扩大消费的支撑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稳增长的基础不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园区产业集聚力不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吸引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的质量不高;社会就业不够充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距离群众需求还有差距,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任务依然繁重,安全稳定方面还存在短板,保民生促和谐的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单位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需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自身建设还有不足


问:2025年工作怎么做?

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州委十届八次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八次全会部署,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及文山行动规划,全力推进“三个优势经济”及系列三年行动有效落实。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扭负为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

全力以赴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抓“口岸经济”,在提升开放水平上接续发力。

(二)坚定不移抓“旅游经济”,在擦亮品牌上砥身砺行。

(三)坚定不移抓“矿电经济”,在提档增速上全力突破。

(四)坚定不移抓招商引资,在增强发展动力上蓄势聚能。

(五)坚定不移抓脱贫成果巩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上再创佳绩。

(六)坚定不移抓城乡统筹发展,在建设秀美边城上提档升级。

(七)坚定不移抓民生事业,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彰显温度。

(八)坚定不移抓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发展高度上加速聚力。

(九)坚定不移抓安全稳定,在守牢发展底线上强基固本。


专业术语阐释:

(一)“3815”战略发展目标:即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发展目标。

(二)“1+4+N”:“1”指粮油产业,主要发展水稻、玉米、油菜、大豆、豌豆、马铃薯等。“4”指发展香料佐料农业产业(主要发展辣椒、生姜、砂仁、草果、八角等)、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高品质肉牛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产业。“N”指围绕“五新”技术推广使用,大力发展茶叶、水果、特色林(油茶、坚果、蒜头果)、甘蔗、花卉、烟草、生猪、肉羊、家禽等N个重点产业。

(三)“高效办成一件事”: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要政务服务改革,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以最小的精力、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环节完成“一件事”,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周末亲清约·政企面对面”:文山州于2023年4月创新举办的常态化服务企业活动机制,由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每次邀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参加,采取会见座谈、实地走访等形式开展,面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五)“千万工程”: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

(六)“三资”:指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

(七)“富民贷”:指由中国农业银行与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创设,地方乡村振兴部门县乡村三级联审推荐客户,中国农业银行向符合条件客户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用途的免抵押、免担保小额贷款。

(八)“三资e贷”:指由中国农业银行麻栗坡县支行推出的一款金融助农贷款。通过核实村集体在全国清产核资管理系统中资产、资源登记情况以及在“三资·银农直连”平台中资金流情况,对村集体贷款额度进行评估并发放贷款。

(九)“三圈两层一网”:指将县辖区划分为“抵边封控圈、治安防控圈、二线查控圈”,科学设置“警力布防层、数据封控层”,构建边境“防控网”。

(十)强边固防3.0版:指国家实施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后,文山州积极适应边境管控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打造“既瘦身又提质、既管住又管活、既安全稳定又开放有序”的强边固防3.0版,推动强边固防与沿边开放相得益彰,边境管控形势持续向好。

(十一)“接诉即办”平台:指州委、州政府为畅通群众反映社会治理问题和个人权益诉求搭建的数字平台,对受理的诉求实行即时办理、限时办结。

(十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组织。

(十三)“红色半岛”:指依托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红色教育场所,在新开发的磨山片区,建设红色文化标识、植入红色元素,构建红色文化主题区域。

(十四)“四山综合体验教育基地”:指围绕老山、扣林山、八里河东山、者阴山打造红色研学游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十五)“一谷一线一库一村”:一谷指围绕猫猫跳大峡谷;一线指“老山药王谷—老山神炮—猫猫跳大峡谷—清凉洞—国门水上运动—将军洞—天保口岸”绿色生态康养旅游线路;一库指马鹿塘库区;一村指旅居村。


附件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