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黄浦江畔到老山脚下:我的三年援滇答卷
来源:麻栗坡县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时间:2025-07-17   |  浏览次数:次   |  收藏

站在老山主峰俯瞰麻栗坡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村庄若隐若现,耳畔仿佛还回荡着三年前初到这片土地时的心跳声。2022年7月,我带着组织的嘱托和满腔热忱,跨越山海,从上海静安来到云南边陲。那时的我,既为老山精神所震撼,也为边疆的贫瘠与潜力交织的现状而焦虑。三年时光,如同山间的溪流,既漫长又匆匆。这期间,我经历了无数个夙兴夜寐的日夜,见证了麻栗坡从“守着金山银山难致富”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蜕变,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职业烙印。如今回望,这段岁月不仅是对使命的践行,更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它让我懂得,真正的帮扶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情感的倾注、智慧的碰撞与信念的坚守。

用心用情倾力改善民生,让幸福触手可及。

初到麻栗坡时,最让我揪心的是民生之困。我深知,援滇工作的根基在于让群众的生活“有盼头、有甜头、有劲头”。于是,我和团队立下誓言:要让这里的每一分改变都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以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突破口,将上海帮扶资金2224万元,用于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农文旅融合打造项目5个。在南油村,我们保留壮族传统干栏式建筑的风貌,用七彩壁画点缀村舍,打造“七彩壮乡”;在天保城子上村,我们改造傣家风情民居,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将“治水”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有效改善周边水质,扮靓美丽乡村,满足旅居人的诗和远方;在下金厂乡,我们致力于67.5%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每立方厘米拥有1万负氧离子的天然氧吧优势,以“生态康养”为定位,打造独属于下金厂的松弛;在天保曼棍,我们注入“红色文化”,曾经的前沿指挥所,变成“红色边境”旅居村;在茨竹坝石家湾,我们依托云海奇观建设观景栈道,让这个曾经闭塞的村庄成为文山州“最美打卡点”。如今,村民石维敏在自家小院开起了民宿,他笑着对我说:“以前村里年轻人全往外跑,现在游客来了,一年能挣几万块!”这样的转变,让我真切体会到“授人以渔”的意义。

三年来,上海对口帮扶资金共投入教育领域共计228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设施建设、能力提升等多个项目。同时牵线搭桥多家企业和公益组织到麻捐建电脑、电子白板、护眼灯等教育物资;医疗帮扶方面:每年派出5名医疗专家到县医院驻点帮扶,目前,已派驻十八批医疗专家。同时由上海多个科室的主治医师及专家在县医院开设专家门诊,并且组成医疗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义诊活动。过程中,还将宫腹腔镜微创技术等新医疗技术和理念引入并运用于临床。2023年,投入20万元实施董干镇马崩村委会卫生室项目,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就业领域,“麻栗坡魔芋产业工”和“老山茶艺师”两个省级劳务品牌的认证,让768名村民通过技能培训端稳了“饭碗”。当一位母亲告诉我,她靠加工魔芋制品供孩子上了大学时,我更加坚信:民生工程的价值,在于为每个普通人打开一扇通向希望的门。

善始善终写好援滇答卷,以产业造血激活边疆经济。

如果说改善民生是“输血”,那么发展产业就是“造血”。麻栗坡有千年古树茶、漫山魔芋田、铁厂腊肉的醇香,但长期受困于“种得好却卖不出”“有资源却无品牌”。我和团队立下目标:要让山货出滇,让产业扎根。

我们投入资金1.34亿元,帮扶麻栗坡建设魔芋、柑橘、坚果等产业项目17个,用于加大特色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农文旅融合力度、加大联农带农机制建设。产业帮扶并不是单纯的送“资金”,而是要建立并延伸产业链。通过组织本土企业负责人外出交流、考察,学习市场运营及管理理念,促进产品种类创新市场运营理念转变,积极对外参展,提升知名度,助力当地产品走出大山。通过在产业生产、企业经营、产品销售上下功夫,麻栗坡县特色产业发展在上海援助下,实现了产业高附加值提升,为麻栗坡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铁厂腊肉”不仅通过上海展会打入长三角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更让我欣喜的是,魔芋产业从单一鲜果销售发展到即食魔芋爽、魔芋代餐粉、魔芋素鲍鱼海参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前魔芋烂在地里没人收,现在公司每年都跟我们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不愁技术不愁销路,种得很安心!”天保镇马家湾村徐世兵说。

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通过促进上海静安与麻栗坡县在产业、经济、民生等多个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探索沿边产业转移和“上海企业+云南资源”模式,大力开展园区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强落实东西部协作帮扶工作。

三年来,上海市各级考察团到麻栗坡开展园区共建指导调研100余次,助推引导5家企业入驻园区投产,完成新增投资2152.09万元。同时,我们先后到上海及省外招商,陪同70余家东部企业到麻栗坡调研考察,引进4家企业到麻栗坡县乡村振兴示范园投资建厂,实际到位投资2136.5万元。2025年,将继续投入上海对口帮扶资金 750万元,建设中草药加工厂房,推进沪滇产业园共建。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通过与上海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我们促成上海九百集团为麻栗坡在上海援建麻栗坡县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上海城发集团在麻栗坡采购福利230万元。消费帮扶更是成绩斐然:上海城发集团采购230万元农特产品,2024年消费帮扶金额达2845万元。当麻栗坡的柑橘首次摆进上海超市时,一位上海大妈的话让我动容:“这橘子甜,但更甜的是两地人的心贴得近!”

2024年以来,我们投入上海对口帮扶资金377万元,大力推进劳务协作工作。建设麻栗坡县劳务直通车服务站,对接挂牌上海鲁谦劳务派遣有限公司、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帮扶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24年,共转移2212人实现就业。通过组织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班16期,共培训 768人次,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与技能水平。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与亮点,打造区域特色劳务品牌,“麻栗坡魔芋产业工”和“老山茶艺师”获得云南省省级劳务品牌认证,截至目前,通过劳务输出,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已接近10万人。

援滇三年,我始终牢记组织的嘱托:“干部的形象,就印在群众的心坎上。”在麻栗坡,我不仅是“上海来的县长”,更是与村民同甘共苦的“自家人”。

这三年,我经历了无数“第一次”:第一次在塌方的山路上推车前行,第一次为争取项目资金四处奔走倾尽全力,第一次为了拓展农产品的销路而当上了“带货主播”。但正是这些考验,让我从一名习惯于办公室工作的干部,蜕变为能扛压力、善解难题的“多面手”。组织的信任与培养,当地同事的包容与支持,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能否在艰难处担得起、在平凡中守得住。

临别前夕,我再次登上老山。夕阳将群山染成金色,山脚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学校传来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三年前许下的“建设第二故乡”的诺言,此刻已化作一条条平坦的村路、一幢幢崭新的民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感谢组织给予我这段珍贵的历练,让我在边疆的沃土上淬炼了本领,拓宽了格局;感谢麻栗坡人民,用最质朴的温情教会我什么是“扎根”。这三年,我倾注了心血,收获了成长,更与这片土地结下了血脉相连的深情。未来,无论身在何处,老山的风会永远拂过我的心头,提醒我:山海协作的征程永无止境,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应当永远炽热如初。(口述人:上海援滇干部、麻栗坡县委常委、副县长  董剑   整理人:李相成)


附件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