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麻栗镇莱溪社区成立于2012年4月,南起消防队,北延伸至南普桥,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辖5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552户6127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蒙古等多民族。辖区内共有行政企事业单位26个,居民小区22个(包括1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社区党总支辖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74名。社区现有矛盾纠纷较突出的类型为居民小区各开发商的历史遗留问题较多,造成与小区业主、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三方矛盾纠纷占比较多,目前都处于稳控状态;社区的19类特殊人群目前共有44人,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的危险性3级以下精神障碍患者17人、“三失一偏”中的性格偏执人员2人、其他特殊群体中的特殊困难群体1人、社区矫正对象5人、三非人员7人、特殊困境老人10人、事实婚姻家庭2户,目前都分类纳入了管控;社区现有老人463人,儿童1682人。莱溪社区采取定期入户走访、爱心“送温暖”等方式开展好关心关爱活动。
和谐促融,共画幸福“同心圆”。同心圆小区隶属于麻栗镇莱溪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应搬尽搬县城安置点,搬迁涉及县内9个乡镇119户404人。近年来,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来、留得下,住得好、能致富”目标,麻栗坡县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建阵地、强队伍、绿家园、建平台、畅通道等“多彩”措施,推动小区实现幸福转变。一是夯实组织体系,变“问题多”为“办法多”。整合小区会议室、党群活动室资源,打造综治中心服务站点暨矛盾纠纷和解室成立服务站,在为小区党员群众提供学习交流阵地的同时,实行镇综治中心及社区综治专干定期驻点下访接访,摸排小区矛盾纠纷、难点问题。2024年共组织群众开展学习交流10场次,开展下访接访14次,摸排解决难点问题7个。二是和谐邻里关系,变“百家人”为“一家人”。充分发挥辖区党员、网格员作用,组建“红帽子”先锋队,通过群众会议、走亲串户等方式,带头与群众破冰交流,拉近邻里关系。以春节、建党节等节日为契机,常态开展感恩教育、法治宣传、治安巡逻、普法宣讲、纠纷排查,强化思想引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和“暖心”工程,建立由网格单位工作人员、退役军人、离退休党员等组成的3支48人“红马甲”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综合素质提升和“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关爱,联动开展“佳节送温暖 快乐迎新春”“七彩假期·情暖同心 ”等活动,强化群众凝聚力。三是优化生活环境,变“要你管”为“我要管”。坚持共建共治,实行党员带头,将公共环境绿化、卫生管理“分段到户”,
因地制宜及时补绿增绿,并全覆盖安装32个电子眼,及时发现通报破坏公共环境不文明行为,增强共有家园意识。开展绿美先锋行动,制定印发小区绿美先锋评比办法,定期开展评比积分,并将其作为年度节庆慰问、奖励依据。建立轮值巡查制度,在公益岗位保洁基础上,由8—10户群众组建轮值巡查小组,以周为单位对小区公共环境卫生进行巡查,同步宣传环保理念、绿美要求,确保常态整洁。四是变“没事做”为“找事做”。联动麻栗坡县敬老院、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搭建“夕阳红”爱心驿站,由社区“两委”干部、党员及网格员组队,轮流到站走访服务老年群众,实时开展文艺活动、爱心义诊、“冬日送暖”等志愿服务,不断丰富老年人生活。由社区牵头,整合县内就业平台、商户信息、技能培训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岗位库、分类强化群众家政服务、电商等新技能培训,实现小区23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切实解决安置点弱劳动力和转移就业困难对象就业问题。打造“红领巾”示范工程,在小区内设置少年儿童之家,组建由县职中、县一幼及教师志愿者组成的“雏鹰”培养志愿服务队和“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小区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教学和关心关爱活动,提升小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自理能力。五是拓宽发展思维,变“留下来”为“富起来”。全面盘活小区门面进行租赁,用于开展扶贫超市、发展电子商务,租金收益40%用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公共维修资金及聘请保洁员,收益的60%用于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实现小区管理优化升级。按照“政府补一点、群众交一点、集体出一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结合小区引进物业难、管理服务成本压力
实际,制定印发小区管理细则,以每年100元/户的标准收取公共维修资金,用于小区电梯维保、公共设施维护。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政企劳务合作,引导群众创新创业,扩宽发展思路,探索电商管理、旅游服务等新业态,拓宽收入渠道。除引导外出务工外,有5名群众通过直播带货、租地发展种植养殖等方式自主择业,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多样化。
党建引领,细化“微治理”惠群众。坚持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成果,积极探索“331”社区治理模式、“1164”小区微治理模式,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社区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云南省卫生村”“云南省科普示范社区”“文山州五星级示范党支部”“文山州文明社区”“麻栗坡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麻栗坡县健康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一是细化社区治理模式。分别为搭建三个会议平台,即社区共建联席会、网格片区联席会、居民议事协商会;建成三张清单,即民生服务“资源清单”、居民“需求清单”、供需对接的“项目清单”。设立1个党员群众积分榜,建立“爱心积分超市”,参与者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积分奖励。探索“1164”小区治理微模式,“11”即建强一个党支部战斗堡垒,组建一支党员先锋队;“6”即六个到位,建立健全小区自治组织到位、居民议事决策制度制定落实到位、党员作用发挥到位、动员号召党员群众参与到位、网格化管理到位、常态化开展工作到位“六个到位”;“4”即“四个载体”,即“红色家园”“红色物业”“红色港湾”“红色管家”四个载体,全面提升网格化治理效能。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完善各项机制,推动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基本实现“乡村美、法治强、德治好、产业兴、百姓安”和“十个无”目标。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配备齐全3名“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选聘1名干警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副书记,负责协助抓好基层治理工作。推进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将社区综治中心设与“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中心”有效融合,探索建立“婚姻家庭预警积分+矛盾抄告制度+联合调解”制度,切实提升综治中心服务能力和水平。2024年以来共召开联席会议4次,联合辖区单位开展消防知识宣讲、应急演练、健康讲座等志愿活动12次,组织三支队伍开展“四大行动”排查共7次,环境卫生整治15次,惠民政策宣传13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4次,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召开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和相关会议以及志愿服务、现场调研、电话咨询等活动6次,通过微信群收集居民意见建议2条,人民建议征集簿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1条,联合辖区物业、企业举行迎元旦、庆新春、闹元宵等节庆活动,全面激活社区、企业、单位“邻”聚力。三是全面优化社区网格管理。以“15—30户”为划分原则,将辖区各居民小区共划分为145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配置1名县级挂包责任人、1名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的网格长、1—2名由社区党员、有威望的业主委员会成员或者居民群众担任的网格员(又称党员中心户),1名社区民警担任治安网格长,构建“麻栗镇党委—社区党总支—居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县级网格挂联单位”四级网格工作架构,并按照“集中连片、布局合理、便于管理”的原则,科学划分微网格,进行统一编码管理,建立网格联系群,县乡网格指导员“入网”按要求开展指导工作。四是聚焦民众愿景,推动服务进小区。强化“一老一小”关爱帮扶。针对社区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好“五了解”“三协助”服务工作,不断丰富老年人生活,月探访率达100%;打造“红领巾”示范工程,在同心圆小区建设少年儿童之家,依托校外辅导员、大学生志愿者、社工、法治宣传员、家委会家长、儿童主任七支队伍,常态化开展好儿童关心关爱服务活动。在社区城里心理咨询室,由县职中、县一幼及教师志愿者组成的“雏鹰”培养志愿服务队和“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小区开展心理咨询、教育教学和关心关爱活动。强化矛盾纠纷化解。依托社区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综治中心,常态化开展“三必到四必访”“解民忧活动,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精准开展家庭分类评估,并按高中低风险家庭做好走访服务,做好风险隐患的研判,逐一明确化解稳控的措施和包保责任人,做好化解稳控和回访工作,实现闭环管理,确保“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做到案结事了、心平气和。通过“摆摊招聘”开展“家门口求职活动”,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不定期在楼栋微信群发布周边招聘及业务培训信息。2024年开展就业咨询2次、积分兑换2轮次,少年儿童之家开班10次,覆盖社区少年儿童140人(次),共解决住户办证滞后、安装充电桩、小区挡墙滑坡垮塌等揪心事15件。
莱溪社区将“三个一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点创建工作与“治惠”社区打造成果有效融合,双向促进,以整合、联合、融合的多元开放方式,促进社区、辖区单位、“两新”组织、社会力量等多方资源的植入融入,把居民“家门口”的事做到“家”,让社区“人情味”更浓,实现社区与群众的“双向奔赴”,激发共建共治共享合力,不断提高基层社区治理效能,让基层治理成果更多、更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