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最后一片瓦盖上新修缮的“仪波楼”房顶,实施近半年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麻栗坡督办暑衙门“仪波楼”第一阶段修缮项目宣告结束。
麻栗坡督办暑衙门是清朝末期、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麻栗坡的行政中心,其历史源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清政府在麻栗坡设置的都司衙门,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改为交涉副督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为特别区对汛督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元1949年至1983年麻栗坡县人民政府在此办公。
麻栗坡督办暑衙门的核心建筑“仪波楼”始建于1914年,为中西结合建筑,占地面积180平方米,三开间,坐西南向东北。分上下两层,下层用石头砌成,两山各设多个枪眼,每格设对窗,外围走道四周用10棵方形石柱衬托上层疏楼。1997年12月列入麻栗坡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麻栗坡督办暑衙门“仪波楼”于2002年8月坍塌。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有关规定,麻栗坡县文物管理部门制定了《麻栗坡督办暑衙门修缮项目建议书》,经报请县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于2023年对麻栗坡督办暑衙门“仪波楼”进行清理,2024年6月至11月对其主体结构进行修缮。该项目得到了州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修缮资金由其统筹的低级别文物修缮经费中安排。
此次修缮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以现存督办暑衙门“仪波楼”主体结构和原貌照片为准,将已经残缺的部分予以恢复,其总平面布局、空间组合及内部环境均不作改变。修缮工艺采用中国传统的木质榫卯结构工艺,材料选取当地传统建筑通用的杉木。主体结构以大号建筑材料为主,从而保证了本次修缮的工程质量。由于资金有限,本次修缮以“仪波楼”主体木结构框架和屋顶为主,其余部分将在下步修缮中进行完善。
麻栗坡督办署衙门“仪波楼”是麻栗坡县行政区域形成的主要见证,记录了麻栗坡县从清朝、中华民国至解放初期这段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政治格局和社会风貌。恢复其原貌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